部落格
環境、社會及治理

脫節:為什麼 ESG 在供應商篩選中只能退居其次?

分享這篇文章
脫節:為什麼 ESG 在供應商篩選中只能退居其次?

環境、社會與治理 (ESG) 因素正迅速成為負責任企業實踐的基石。消費者、投資者和監管機構要求在這些問題上有更高的透明度和問責性。各家公司自豪地宣揚他們的 ESG 承諾,承諾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維護道德勞動實踐,以及維持強大的公司治理。然而,一個關鍵的斷層存在 - 這些公司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往往忽略 ESG 因素,將短期成本節約放在長期可持续性之上。

本文將探討這種脫節背後的原因,並提出彌補差距的解決方案。我們將檢視成本優先的壓力、公司內部缺乏可持续性應商選擇的誘因,以及評估供應商 ESG 績效的相關挑戰。最後,我們將為企業提供策略,將 ESG 考慮因素整合到其供應商選擇流程中,以確保其承諾延伸至自身營運之外。

底線的誘惑:為何成本勝過可持续性

在選擇供應商的過程中忽略 ESG 的主要原因通常歸結於成本。採購團隊面臨尋找最佳交易的巨大壓力,而價格是最容易量化的因素。便宜的選擇乍看之下可能很吸引人,但卻往往無法計算與不可持續的作法相關的隱藏成本。這些成本可能包括環境罰款、氣候相關事件造成的中斷、與不良勞工作法相關的負面宣傳,以及最終的聲譽損害。

此外,可持續替代方案的真正成本可能不易察覺。對於具有良好 ESG 慣例的供應商,初期投資可能較高,但卻可以轉化為長期效益,例如減少廢棄物處理費用、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更可靠的供應鏈。

內部脫節:孤立的決策與缺乏獎勵

選擇供應商的決策權通常掌握在採購團隊手中,他們會優先降低成本。專門的 ESG 團隊所提倡的節約成本目標,可能沒有被充分考慮在等式中。這就造成了一種脫節的方法,即一家公司在吹噓其 ESG 承諾的同時,忽略了其供應商的做法對環境和社會的重大影響。

使問題更加複雜的是,採購團隊缺乏明確的誘因來優先考慮可持續選擇。他們的績效指標通常著重於成本節省,很少或完全沒有考慮 ESG 因素。這使得他們不願意承擔與評估供應商 ESG 績效相關的額外工作,並可能犧牲一些成本節省。

混濁的水域:評估供應商 ESG 績效的挑戰

即使有最好的意願,公司在準確評估其供應商的 ESG 績效方面仍面臨挑戰。許多供應商,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供應商,在這些問題上缺乏透明的報告慣例。標準化指標和數據收集方法的缺失使得對供應商進行客觀比較變得困難。此外,「洗綠」(即公司對可持续性 努力作出誤導性聲稱)使評估過程更加複雜。

縮小差距:將 ESG 融入供應商選擇中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公司仍可採取具體步驟,將 ESG 因素整合至供應商選擇程序中:

  • 領導層的認同:關鍵的第一步是獲得高階領導的認同。高階主管必須意識到供應鏈中的 ESG 不只是打勾的工作,而是企業的核心優先事項。
  • 映射 ESG 風險與機會:公司應進行風險評估,以找出與供應鏈相關的環境和社會風險。這可能需要考慮供應商的地點、資源使用及勞工實務等因素。與此同時,公司也應該找出與永續採購相關的潛在改善與成本節省機會。
  • 制定明確的選擇標準:在選擇供應商的傳統成本和品質因素之外,建立明確且可衡量的 ESG 標準。這些標準可包括能源效率實踐、廢棄物管理策略、員工福利措施,以及多樣性和包容性努力。在這方面,與產業協會合作並採用現有的 ESG 架構可能會有所幫助。
  • 建立供應商能力:提供訓練和資源,協助供應商改善其 ESG 績效,促進合作並強化供應鏈整體。
  • Incentivising可持续性:實施績效指標,獎勵採購團隊選擇符合既定 ESG 標準的供應商。這可能包括將獎金或晉升與可持续性採購決策掛鈎。
  • 透明度與合作:鼓勵整個供應鏈的透明度。與供應商密切合作,了解他們在 ESG 方面面臨的挑戰,並促進開放式溝通是至關重要的。

總結:永續採購之路

儘管實現真正的永續供應鏈看似是個遙遠的目標,但忽略 ESG 因素已不再是一種選擇。公司面臨利益相關者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公司對其整個環境和社會足跡負責。透過採取積極的措施,將 ESG 考慮因素融入供應商的選擇中,企業可以創造雙贏的局面。他們可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加強品牌聲譽、確保供應鏈的長期復原能力,同時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大幅節省成本。這一轉變需要公司內部的文化轉移,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培養採購團隊和可持续性 團隊之間的協作方式。

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