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SDGs 到企業的地球邊界可持续性

企業可持续性 發展已經到了關鍵時刻。雖然自 2015 年以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s) 已經成為企業可持续性 發展的主流,但越來越多具有前瞻性思維的企業正在認識到這一框架的局限性,並轉而採用更具科學基礎的替代方案:行星邊界框架。這種轉變代表的不僅僅是度量標準的改變,更是對企業如何理解、度量和管理其環境影響的根本性重新構想。
作為科學基礎的行星邊界框架
由 Johan Rockström 和他在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的同事所提出的行星邊界概念,確認了九個關鍵的地球系統過程,以調節我們地球的穩定性與復原力。這些邊界定義了人類的安全操作空間,超越這些邊界,我們就有可能引發不可逆轉的環境變化。這九個邊界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流失、氮磷循環、海洋酸化、土地使用變化、淡水使用、臭氧消耗、大氣氣溶膠負荷和化學污染。
可持續發展目標源自於政治協商和妥協,而行星邊界則不同,它植根於地球系統科學。它們代表了可量化的臨界值,這些臨界值基於我們對地球作為一個綜合系統如何運作的理解。這一科學基礎為企業提供了清晰、可測量的目標,這些目標直接對應於我們的星球所能承受的環境極限。
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挑戰:複雜而不清晰
17 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雖然全面且用意良好,但卻為企業的實施帶來了重大挑戰。該框架包含 169 項目標和 230 多項指標,其複雜性常常讓試圖建立有意義的可持续性 策略的企業應接不暇。公司經常在競爭的目標之間掙扎,釐定優先順序,導致零散的方法可能只解決環境惡化的症狀,而非根本原因。
此外,許多可持續發展目標都是期望性的,而不是以科學為基礎的。可持續城市」或「負責任消費」等目標缺乏有效企業規劃和衡量所需的精確量化。這種模棱兩可的情況允許洗綠行為,即企業可以宣稱取得了進展,但卻沒有實質改變其對環境的影響。其結果往往是一些在可持续性 報告中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但卻無法解決地球級環境問題根本驅動因素的修修補補措施。
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互關聯性也造成了優先順序的混淆。公司可能在某個領域表現優異,卻在不知不覺中破壞了其他領域的進展。如果不清楚地瞭解哪些環境限制是最重要的,以及商業活動與地球尺度過程的關係,公司就有可能錯誤分配資源,錯過產生有意義影響的機會。
行星邊界是清晰度和科學基礎的來源
行星邊界框架為企業提供了一種根本不同的方法,它將清晰性和科學的嚴謹性放在首位,而非政治上的適宜性。每條邊界都是可量化的,具有特定的臨界值,企業可以用來評估其影響。例如,氣候變化邊界以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表示(目前設定為百萬分之 350),而氮邊界則與從大氣中移除供人類使用的氮量有關。
這種量化方法可讓企業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將其營運轉化為對地球的影響。製造業公司不僅可以計算其碳足跡,還可以計算其供應鏈中化肥使用對氮污染的貢獻、土地使用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以及相對於區域水域邊界的淡水消耗量。這種全面的觀點使我們能夠做出更具戰略性的決策,決定可持续性 努力的重點放在哪裡,以獲得最大的地球利益。
該架構也提供了自然的優先順序。有些邊界,如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的流失,被識別為 「核心邊界」,一旦跨越,就會獨力將地球推向一個新的狀態。這一科學層級有助於公司瞭解哪些影響需要立即關注,哪些可以在較長時間內解決。
實際執行優勢
行星邊界框架為企業實施提供了多項實際優勢。
首先,它提供了當地商業決策與全球環境結果之間的明確關聯。當一家公司減少淡水消耗量時,它可以直接將這一行動與保持在地球淡水邊界範圍內聯繫起來,使利益相關者立即瞭解其相關性。
其次,該架構有助於改善供應鏈管理。公司不僅可以根據效率或成本評估供應商,還可以根據其對跨越地球邊界的貢獻進行評估。隨著公司要求供應商在地球極限內運作,這將激勵整個價值鏈的系統變革。
第三,邊界使風險評估更加複雜。企業可以評估跨越各種行星邊界可能對其營運造成的影響,從淡水邊界入侵造成的缺水,到生物多樣性喪失造成的供應鏈中斷。這種前瞻性的方法可以幫助企業建立復原能力,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該架構還通過強調需要技術解決方案的具體環境限制來支持創新。與其追求一般的「可持续性」,企業可以將研究和開發工作集中在特定的範圍內,從而實現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效的創新。
衡量重要的事情
行星邊界最引人注目的優勢也許是其可測量性。每條邊界都提供了公司可以隨時間追蹤的明確度量,實現了真正的問責和進度監控。與含糊不清的「可持續發展」承諾不同,公司可以根據地球極限設定具體目標,並以科學的精確度報告進展。
這種測量能力延伸至基準和比較。在類似行業營運的公司可以直接比較其對地球的影響,從而產生改善的競爭壓力。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也可以根據量化的環境影響,而不是主觀可持续性 敘述,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這些邊界也可支援分配方法,讓公司可根據其規模、行業或其他相關因素,決定其在每個地球邊界的「公平份額」。這創造了一條以科學為基礎的目標設定之路,超越了目前主要著重於氣候變化的方法。
前進之路
從可持續發展目標到地球邊界的過渡並不要求放棄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框架所涉及的社會責任或治理問題。相反,這意味著將環境戰略建立在科學現實的基礎上,同時通過更適合這些方面的其他框架來解決社會和治理問題。
準備採用此方法的公司應首先進行行星邊界評估,以瞭解其目前對所有九個邊界的影響。有了這個基線,就可以針對公司影響最大或地球最接近危險臨界點的邊界進行策略規劃。
行星邊界框架代表了企業環境責任的下一次進化,超越了政治妥協,邁向科學真理。對於認真看待環境影響的公司而言,選擇很明顯:擁抱清晰嚴謹的行星邊界,並協助建立一個在地球上人類安全空間內運作的商業社群。